总有这样一些人,心怀初心与理想,于是踏上了教书育人之路;胸有责任与担当,最终结成了桃李芬芳之果。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他们用一颗平凡的心成就着不平凡的事业,用一日日的坚守筑就起学子的未来。我院副教授赵红勋,不忘初心,埋头耕耘,真真正正地在用汗水浇灌祖国的花朵,切切实实地在用行动探求科学的真谛。
“我想当记者”,当被老师问到自己的理想时,初中时期的赵老师便立志要从事新闻工作。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如愿成为了一名电视新闻记者,积累了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之后,他又到重庆市垫江县委宣传部从事党的理论宣传工作,依然在热爱的新闻领域进行探索与深耕。虽然,新闻采访和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新闻理想”,但他发现自己对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有着更浓厚的兴趣。经过思考之后,他辞去稳定工作,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之后,进入我校从事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虽不能在新闻一线开展实践工作,但他依然坚守从事新闻事业的初心,并通过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和科研行动诠释“追梦的意义”。
“初来河大,我被学校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与时俱进精神所吸引,尤其是良好的学习风气。”正是在这种良好氛围的浸润下,赵老师既可以在课堂上探索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深化学生的思维“拓展力”,又能在教学之余静下心来钻研学术问题,提高自我的思想“认知力”……在坚守初心的路上,他一路探索、一路收获。
“今年是我从事教学工作的第三年,短短三载,我却深深地体会到了我院的团结奋进。”教学环境的改善,科研设施的完善,治学精神的传承……学院正在努力向师生提供便利,为其发展打造更高更好的平台。在这里,他可以深入地研究教学,专心地钻研学术,在自己喜欢的新闻传播领域争取更好的发展,为自己醉心的科研工作进行无尽的探索。千帆过尽,不改初心;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虽然赵老师入职高校的时间不算长,但他的努力还是得到了认可,现被聘为我校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媒介文化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传媒科技》杂志青年编委等。如今,他正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陶行知先生曾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短短八字而意蕴深厚。赵老师一直以这八字鞭策自己。在求学期间,他潜移默化地受到硕士导师赖黎捷教授与博士导师张卓教授的影响。在谈到导师对自己的影响时,赵老师这样说:“我的两位恩师用她们的行动告诉了我,好老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可以说,导师的一举一行都让赵老师受益匪浅,并影响着他教书育人的观念、思想以及行为。
常言道,学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方向,赵老师会在每年的授课内容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当下形势,聚焦热点问题。同时,这亦是对自己的督促与提升。
提及师生关系,赵老师回复道:“我这人不能说严肃但也提不上幽默,但我一直在‘严’与‘宽’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严慈相济’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在教学方面,赵老师可以说是一位“严师”,虽不至于苛刻,但他对学生的学术态度极为重视。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可能不尽相同,但都应对学术持有严谨认真、踏实努力的态度,无论是进行日常学习或是学术研究都贵在用心。而在生活中,他便由“严师”转为了“挚友”。每每遇到味道不错的餐饮店,他都会向学生们推荐或者直接买回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品尝。若是学生遇到困难或心情低落,他总会送上如亲人般的关怀,也许是精神上的安慰鼓励,也许是物质上的帮扶支持。这样一个“严慈相济”的青年教师让学生们如何不爱呢?
赵老师一直秉持沉稳低调、专注严谨的态度在学术科研方面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和钻研。目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视听传播、媒介文化与青年文化,已在《新闻界》《中国编辑》《中国青年研究》《编辑之友》《电视研究》《中国电视》《当代电视》《未来传播》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索引。他也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移动互联时代青年群体的媒介化交往研究》等学术著作3部;教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河南大学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等10余次。面对诸多的科研成果与荣誉,他从不骄傲自满,反而会进一步总结经验,为之后的研究铺垫基础。
“对待学术研究,我们应保持‘三心’,即沉稳心、敬畏心、兴趣心。”这是赵老师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原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赵老师看来,研究学术一定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这样才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其次,就是对学术保持敬畏。他常对自己的研究生说:“我们的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都会以相关的文献做基础,因此对于文献,我们必须要严谨,如果前期的文献工作未做好,那么后续的研究就极可能徒劳无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若能有兴趣做支撑,那么研究的进展与成果可能会有很大的提升。
成功从无捷径可言,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自然会遇到诸多困难,但赵老师从不轻易言弃。每当自己研究到瓶颈期,他常会停下来冷静放松一下,和身边的朋友、同事、学生聊聊天儿,也许他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就激发了自己的灵感。他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长夜尽头必有曙光。
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是我校建立110周年,也是我院建立20周年,赵老师激动地说道:“我们新传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年轻就意味着朝气,意味着希望与活力,希望我院在今后的发展上欣欣向荣,争取可以拿到新闻传播学一级博士点,这既是一份祝愿也是我院全体师生共同的期待。校庆即将来临,也希望我校能以110华诞为起点,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教学与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愿河大今后不仅根深蒂固而且枝繁叶茂。”
自成立至今,我院在各方面均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收获颇丰,但还有更加广阔的未来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开拓。身为百年名校,河大昨日的荣光已经镌刻进历史的长卷,面向新的未来,河大必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续写绚烂华章。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科研卓越,光而不耀。赵老师始终不忘初心、低调内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上默默耕耘。踵事增华,踔厉奋发;为人师表,身为世范。赵老师素来严以律己、甘为人梯,用实际行动诠释学无止境的内涵。凡事过往,皆为序章;前路漫漫,未来可期,赵老师在前进的道路上从未止步。
学生记者:霍明慧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