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请你谈谈你是怎样做好一个新学院的首任院长的?
李建伟:首先要解决我们的培养目标问题。我和班子全体同志在任期间,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无论从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学生各种活动中,体现我们的办学宗旨,努力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四有”新人。
其次要着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两条腿走路。“请进来”就是在全国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师资和专业人才,比如我们听说有一个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即将毕业的博士是郑州人,曾经当过十几年的记者,我们就千方百计与他联系,帮助他解决所有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学校领导出面协调我们进人的种种困难。这个同志毕业后愉快地来到我们学院工作,我们帮他解决了高级职称,学校聘为特聘教授,我们聘任他做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他后来工作很出色,写了5部专著,拿到了三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来还接我担任了学院主要领导。“送出去”就是把学院在职的教师送出去读博士,学院先后送出去读博士的有二十几位老师。他们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集团和浙江大学等高校都作出了显著成绩,有的还当了博导、副院长。另外,我们把所有讲师以上的老师都送到著名高校进修一年以上,这些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进修回来的老师在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努力做好科研工作是我们的重要工作。由于学院建院初期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又很重,所以教师的科研工作比较薄弱。我们当时加大了科研成果的资助和奖励,比如在国家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我们资助出版,还要奖励。在国家A级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奖励两万元,在《新华文摘》被全文转载的和CSCI期刊发表的论文学校各奖励五万元,学院再各奖励一万元。对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老师也给予了高额奖励。对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包括教学)也给了一定的奖励。这些奖励措施迅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学院建院初期教学任务很重。首先我们到著名高校去走访,研究了全国十几所有相同专业的高校办学情况,制订了符合我们学院实际的各个专业的教学大纲。鼓励老师在教学上能够做出显著的成绩。我们还请学校学报编辑部老师和出版社老师到我们学院带研究生和上课,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另外,新闻传播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院又有广播电视专业和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所以我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比如,新闻系的“记者文化节”系列活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绽放”教学成果汇报活动、编辑出版专业的图书策划大赛活动、广告专业的河南大学广告节活动、广播电视专业的短视频创作教学汇报活动等,到今天还是河南大学的著名校园活动。当然他们在全国相应专业大赛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广告专业的一个团队曾经荣获全国广告大学生“学院奖”大赛最高奖,奖金五万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也在历年全国播音专业“夏青杯”大学生播音主持大赛和齐越朗诵节等大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抓好创收工作是我们学院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院建院初期,经费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广开思路,努力创造一个好的办学环境,为全院广大师生服务。首先我们举办新闻学在职研究生班,我们联合有关报社,举办了多期在职研究生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我们在学校新设的民生学院和欧亚国际学院下面开办我们学院的专业,如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告学等。我们学院负责学生的教学工作,这些学院每年能给我们提供二百万元左右。再有就是我们举办面向社会的专业辅导班,比如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我们每年到市教育局、发改委申请办学资格和学费收取标准,最多时一期有七百多人。还有就是新闻学自考辅导班和函授教育,也可以补充少量经费。这样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计划外年收入最多时可到四百多万元,对于我们的教学科研和学生活动给与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记者:您当了11年的院长,可否给现在的年轻院长谈谈您当院长的体会?
李建伟:(一)院长就是全院师生的大服务员。我认为,学院的院长也好,书记也好,都是为全院师生服务的。不要把自己当成领导,不要认为自己是什么什么级别,有了这种思想,院长就不会高高在上,就不会把自己当成一个什么官,就会心甘情愿踏踏实实地为全院师生服务。全院师生无论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问题,都会积极给你反映,让你解决。让他们把你当成大哥或者兄弟姐妹。学生会干部培训班曾经让我讲怎么当学生干部,我给他们说了我的体会:把同事当上级对待,把下级当同事对待,就能够当好一个领导。领导就是服务,是我们高校每个干部始终应该牢记的宗旨。
(二)实事求是是当好院长的基本工作原则。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好院长也必须时时处处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这好像是官话套话,实际上不是。比如,河南大学是一个省属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院是一个新成立的学院。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必须围绕河南省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的需要去办学,不能好高骛远。不能脱离实际地制定工作规划。又比如,我们的学生来源百分之八十都是河南本省的,一半以上都是农村出来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工作安排和学生活动中就不能不考虑这个特点。又比如从学科建设上,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又是一个生源大省,我们学院办学就要尽可能增加专业,增加招生人数,才能够符合实际地为河南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我认为,实际上院长做好两件事就可以了,一是抓人,千方百计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一个学院有十几个潜心教学特别是科研的名师,一个专业有一到数个带头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全国出色的学院或者著名的专业;二是抓钱。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没有办学经费,连个专家讲学也请不起,怎么能够把学院建成国内外知名学院?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明确办学目标和奋斗方向。我们学院虽然是在河南大学这个百年老校中,但是底子薄、办院历史短,怎样在较短时间充分发挥我们优势,争取办出特色,办出成效,就成为我们全院领导班子始终考虑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我们制定了以编辑出版学为龙头,以广告学和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为两翼、兼顾其他专业的办院方针。十几年坚持下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编辑出版专业从省特色专业到荣获国家级一流专业,我们学校也成为全国高等教育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委员会(学组)会长单位,我也被选为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我们学院也成为全国广告学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我们学院还被河南省教育厅指定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高考主考单位(十年)。
(四)处理好党政关系。每个学院都有党委书记,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要求,学院实行党政联席会制度。作为院长,要和学院党委书记搞好关系,大事要商量,小事要打招呼,争取最大限度得到党委书记的支持。如果院长和书记闹矛盾,不但学院的事业发展要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老师们也无所适从,特别是在“三重一大”问题上,在学科发展目标制定上,在教师使用上等方面,院长和书记都要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院长办事儿出于公心,党委书记出于公心,意见就会一致。院长和书记有时意见不一致是正常的,出现矛盾可以先放一放,意见达成一致再实施,切忌争权夺利。我们要知道,党把我们放在这个岗位是临时的,学院不是某个人的,不要把学院当成自己的自留地。
(五)民主办院,科学决策。作为院长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办院就要坚持民主办院,科学决策。要集中大家的智慧才能办好学院。我们学院无论是制定学院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评聘职称、制定教学和科研奖励条例等工作,都要征求广大教师意见,甚至要在学院教代会上通过。如果对某一问题个别教师有意见,就要充分听取,弄清楚教师所提的意见是否有道理,如果有道理就及时改正。如果没有民主办学、科学决策等一系列措施,学院的发展肯定会受到挫折,你也不会受到大家的拥护。
记者:请您谈谈您自己当院长时的教学科研情况。
李建伟:院长既是一个学院的行政一把手,也要成为教学科研的带头人。在教学上,我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先后给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上过《古代汉语》《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导读》《编辑出版学》《书报刊校对实务》《新闻传播学前沿理论》等课程。我坚持认真备课,把学科理论最前沿的东西交给同学们。我也担任河南省新闻与传播学一级学科和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带头人。2012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另外,我也作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经常给省委宣传部、省广播电视新闻局培训班讲课,受到热烈欢迎。作为中国新闻奖审核委员会中河南省高校唯一专家,我参加了从2013年到2019年的工作,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科研上,我在编辑出版学和新媒体领域的研究可归纳为如下四个时期:
一是从2001年至2004年。此阶段研究多集中于对编校过程中遣词用句的探讨辨析以及期刊、广播、电视等媒介所发挥的舆论功能作用的探讨。
二是从2005年至2009年。随着专业教学的不断深入和管理经验的不断累积,我开始潜心研究新闻学教育特别是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问题。通过对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现状的梳理和对全球背景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探析,我于2008年第3期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的论文《从西方媒体的偏见看中国新闻教育的取向》被中央宣传部主要领导批示,要求教育部、中宣部联合调查我国新闻教育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状和问题。
第三阶段是从2010年至2016年。在这期间,外部时代发展的变化重塑了整个出版生态体系,以科技为导向的数字出版异军突起,也成为了我在研究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方面所考虑的重要问题。2010年,我应教育部邀请参加了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编辑出版学科)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和全国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版学)的编纂工作。通过不断地交流与碰撞,我在继续编辑出版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同时,着重对以手机为媒介、以微博为平台代表的新媒体传播趋势及所对应的编辑人才素养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第四阶段是从2016年至今。2016年,我申请的国家社科项目《新媒体叙事编辑规律研究》获批,多年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使我在积累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同时,清晰把握了出版业的时代发展趋势。面对复杂的网络传播现状,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新时代新气象,如何能在当今社会重塑“内容为王”的价值导向,将新媒体的内在传播机制与传统的编辑规律进行融合升华,使古老的编辑技艺与工匠精神在数字时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能给我以答案。
记者:您认为您当院长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李建伟:我最难忘的是,我们学院每取得一个成绩时大家的喜悦:我们拿到每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我们获得河南省新闻传播一级学科时,我们在每年全校学生运动会上名列前茅时,我们主办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时,我们的毕业生有的专业一半以上同学考上研究生时,我们的青年教师一个一个考上博士生时……,我们欢呼雀跃,我们相拥而泣 ,我们感慨万分……
我感谢全院师生,他们给我提供了一个团结奋进的好平台,是他们成就了今天发奋图强、成绩卓著的学院。
我感谢我的老师们:王振铎老师、宋应离老师、张如法老师、张豫林老师、刘增杰老师、王文金老师、张仲良老师等等,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他们手把手教我的,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是不会取得现有的一点点成绩的。
感谢我的先后同事们:党委书记陈灿、许俊峰,副院长黎延璐、杨海军、强海峰、严励,党委副书记翟俊涛、马晓静,院长助理王鹏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传媒研究所所长张举玺。党办主任杨江涛、涂钢、行政办公室主任郑国庆。
感谢一直十分关心支持我们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的兄弟院校各位专家和老师们!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曾经一年招收我们5位青年教师为在职博士生,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曾经连续三年录取我们学院硕士毕业生为他们的博士生,我们与许多兄弟院校的友谊源远流长。在这里我特别向方汉奇老师、宁树藩老师、丁淦林老师、何梓华老师、赵玉明老师、罗以澄老师、童兵老师、郑保卫老师、尹韵公老师、胡正荣老师、李晓华老师为代表的各位老师鞠躬致敬!
岁月沧桑,白驹过隙,最后用我朋友的话结束采访:
“无论何人,我们都是匆匆的历史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既然是过客,那么我们必须早早调整好心态。......其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也许你在任上是干得不错,也许你在目前的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但是,你应该记住,没有你,事情一样能干好,说得白一点,离了你,地球一样转;你更应该记住,你能干好,别人也一样能干好。”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