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理论与黄河文化传播分论坛共有十位报告者,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以及河南大学。此分论坛主题明确,共有两大主题,一是围绕媒介话题,二是黄河文化的传播问题,黄河文化是我院比较重视的研究方向,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两大主题各有五篇文章,接下来,将对这些文章进行简单介绍。
媒介理论主题可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看,一、思想史的角度;二、新闻史的角度;三、具体的文化案例的反思研究;四、实证的研究。思想史的研究主要有两篇,一篇是侯培圣同学围绕麦克卢汉的话题,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播学界对麦克卢汉的误读以及麦克卢汉思想和当时中国的现代化观念的冲突。还有一篇是围绕波兹曼的娱乐话题,大多数人对波兹曼有浅表化的理解,在此意义上,李旭阳同学联系波兹曼深入思考了娱乐的几层维度和内涵。接下来,是和思想史紧密相连的新闻史,第一个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常峥博士,她阐释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清末民初就医模式的现代化转型。其将新闻史和医疗史结合,把就医模式的转变放置中国现代化的框架下来思考,慢慢地逐层深入,有所发现。然后,是围绕媒介的案例研究,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姜鹏围绕录像厅的话题,研究录像厅由曾经的风风火火到现在的遗落这个媒介化现象,在此意义上,反思媒介的力量以及历史书写的问题。最后是实证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的骆梦柯同学围绕社交媒体,以抖音为例从几重维度探讨了意愿的指标构建问题。
黄河文化传播主题也是五篇论文,第一篇是浙江大学的曹帅英同学所作,他从徐霞客的两个文本入手,构思巧妙,阐述了黄河文化的三重向度,分别为时间向度、空间向度和比较向度,层层入手,从文本解读上升到理论,最终落脚,提出自己的思考。第二篇是张智妍同学的文章,从日本NHK的纪录片《中国黄河源之旅》入手,对该片的叙事特点等方面进行逐层分析,阐释纪录片是如何以他者视角对黄河形象进行构建。接下来是李方琳同学的文章,她将古代诗歌作为切入口,与张智妍的他者角度相比,李方琳同学从主体的角度来思考黄河文化符号意义的生成和表达。赵梓杉同学,从当今新媒体视域出发,思考黄河故事如何传播,以及传播中的再口语化现象。最后一个是李文文同学,其围绕兰考县“麒麟舞”所做的考证调研,麒麟舞是黄河沿边非常好的个案,在此基础上,其从传播学的视角反思文化传承的问题。
由此可见,上述十篇文章特色鲜明,选题新颖,问题意识明确,有一定的反思力和对话力,还有一点可贵之处是同学们的研究都建立在扎实地数据收集和文本细读之上。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问题意识还需要再进一步地深化;第二是结构问题,文章写到一定程度,就是要打磨逻辑结构,如何巧妙地起承转合;第三个问题是提升,提升要伴随着阅历、读书和思考逐渐深化,这也是文章如何拔高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语言表述的问题,语言还需进一步推敲琢磨,反复修改。以上就是媒介理论与黄河文化传播分论坛的总结。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