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7时,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信茹教授受邀为我院学生开展主题为“网络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与研究”的讲座。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副研究员沙垚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孙信茹教授将网络民族志的研究分为六个模块进行讲授,由综合到个案、由产生到发展现状,脉络清晰。
对于网络民族志研究特殊的视野和方式,孙信茹教授认为,就民族志本身而言,它与人类学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学家特有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模式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和一群特定的人发生特定的关系。人类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点是,人类学家使用“田野和参与调查”的调查方法。所谓“田野”是人类学家及人类学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在人类学中经典的“田野”是不熟悉的、不同的、地方性的一个特殊的情景。田野形成的刻板印象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调查。但实际上,田野向度是多样的,包括空间、历史、时间、关系等向度。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田野当中重要的工作场所。乡村、城市和互联网作为三个空间,实际上具有非常不同的特点和逻辑。不同空间中,观察者和观察对象的关系也截然不同的。
第二,人类学中的互联网研究。孙信茹教授认为,人类学研究当中对互联网的研究主要关注人类对互联网的使用、互联网交际中所产生的中介性、互联网中介带来的交往个体化、虚拟社区、科学技术大众化和网络亚文化等等。而近年来,人类学中关于互联网的议题更加多元化,如新技术与社会文化的研究、网络政治、数码科技与人们日常生活和互联网时代中的移民研究等。
第三,网络时代民族志的新境遇和新问题。对于该问题,孙信茹教授认为,互联网民族志研究中的田野从实体空间转向了网络空间。民族志自研究之初就与地域性联系在一起,但“非实体化”的互联网逐渐成为研究者进行观察、开展研究的基本空间和情景。其次,研究者角色发生转变,即“深度参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互动大大增加;研究者参与进网络空间的构建成为被研究群体的一员;过去研究者和研究群体的关系是既有参与也游离其外,但在互联网民族志研究中观察者是“深度”卷入其中的。最后,就是研究方法的转向。“在线”本身是一个让研究者积累线上经验、感受“他者”生活的复杂过程。网下的生活对于田野点来讲应该被视为一种情景,它与网络空间存在交叉、多层次且相互关联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线上和线下的调查是不可分裂的。
第四,网络民族志的理论脉络。在这一部分中,孙信茹教授通过介绍国内外最早发表的网络民族志研究,展开对人类学家研究网络民族志已有的发展的讲述 。在介绍已有研究的同时,她还对网络民族志中的“田野”,网络民族志、传统民族志的差别、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和网络民族志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把握等问题进行了解释。
第五,网络民族志的田野与个案。孙信茹教授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具体研究和案例,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早年的网络民族志虽然与现在的网络空间环境大有不同,但一些研究方法依然具有借鉴价值。
第六,网络民族志的方法与实践。孙信茹教授认为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是一个由若干的环节共同构成的整体,基本的环节包括田野的观察、访谈、笔记以及最后文本的写作几个过程,并针对这些基本环节作了一些经验上的分享。
讲座结束后,孙信茹教授对学生们提出的有关网络民族志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