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晚,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沙垚,通过腾讯会议与我院2020级研究生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楼会议室开展了《乡村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线上课程授课。
沙垚以此前同学们制作的民俗文化——确山打铁花主题PPT为引子,展开了此次课程。他对该实例展示中凸显的民族志气息表示了认可,同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与学科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沙垚提醒大家不要被研究对象的非遗属性思维限制,而要学会从研究课题中提炼出自己的学术思考。沙垚指出,非遗的传承并不仅仅等同于后继有人,植根于社会与历史的土壤,建立非遗技艺与社会的关系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此外,沙垚还提到,大家可以在信仰、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尝试寻找非遗技艺参与乡村结构修复的方法,以此唤新、唤醒民俗文化。
随后,沙垚以陕西的“歪官文化”为例,引导同学们如何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歪官文化”主要由“打蛮鼓”“唱板对”“耍歪官”等几个回合组成,整个活动以村庄对垒的形式进行,双方拥有自己的表演队伍,通过攻击对方弘扬正气为宗旨,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沙垚向同学们介绍完“歪官文化”后,提出民俗文化研究的创新视角,“就歪官文化而言,仅仅从表面来看,它呈现的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是这种民俗展演的社会舆论监督以及社会治理的功能也不容忽略。”沙垚建议同学们在做乡村文化传播时,不仅要关注到文化传承问题,还要注意文化与社会的互动问题,用一种创新性的研究视角去看待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及功能。
沙垚为同学们解释了“范式”这一概念,同时提到,研究须遵循一定的范式,以促成学术成果的积累。以现实为主题的“科学主义”和以永恒为主题的“人文主义”为两大范式,量化和质化则是属于科学主义范式内部的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质化就如同削足适履,是不可取的。此外,沙垚还谈及方法与立场等问题,他告诉大家要对方法有所区分并时刻提醒自己反思立场。
最后,沙垚提醒同学们须注意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训练自己的思维。
沙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届博士毕业生。研究领域为乡村传播与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政治经济学等。曾发表论文多篇,已出版多本有关农村问题著作。著有《吾土吾民:农民的文化表达与主体性》《土门日记》《新农村一部历史》《一个人的京剧史:张正芳评传》等。2018年,获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奖二等奖。由其主讲的《乡村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我院专硕培养课程体系的一门重要的共建课程已于2020年9月开始授课。
学生记者:胡胜男 刘晓楠 李晴
摄影: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