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中国青年报河南记者站站长潘志贤老师为18级新闻班学生带来新闻写作共建课程,本次课堂潘老师以“特稿:延长新闻生命力的创造性写作”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了新闻特稿的概念定义、文体特点、选题类型及写作技巧等专业知识。
课前,潘志贤老师首先询问同学们是否了解新闻特稿,以引出本次课堂的新闻体裁。老师首先举例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近期的特稿《活在表格里的牛》《亲爱的,那不是爱情》,引导同学们发现特稿的独特之处,他认为“特稿是延长新闻生命力的创造性写作,具有较高的文本价值和原创特质”。潘老师梳理了新闻体裁的分类、进化及不断创新发展,追溯了非虚构写作(新闻特稿)的来源,新闻特稿写作的概念,引发了对于非虚构写作的思考。为了将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区别开来,潘老师提到了咪蒙体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称为“非虚构写作被黑最惨的一次”。
接着,潘老师指出中国青年报冰点是新闻特稿的代表性专栏,在当前碎片化、浅表化阅读的形势下,中青报在进行用脚采访、用心思考和用笔还原的价值坚守外,也在进行全媒体融合转型的特稿视频化尝试;老师强调特稿侧重于新闻事实背后的意义,如以陆勇案为根据改编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说明生动的故事是特稿的核心,特稿偏副刊类,强化文学性,淡化新闻性,但新闻真实性始终是第一位的。
潘老师还讲到新闻特稿的写作技巧,认为写特稿要注重结构,谋篇布局,注意戏剧性和细节化,让故事自己讲述故事;说到新闻特稿选题类型时,老师以具体案例阐述了“人物类、事件类、调查类、话题类和解释类”等各类特稿的不同技巧,如《23岁大学生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井下75小时求生纪实》、《留守一代》系列特稿、《我当陪审员》等。
最后,潘老师告诫同学们要想写好新闻特稿,需要多学多练,深入采访,要谨记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选取适当的视角,把握好真实性与故事性。本次课堂生动具体,材料丰富,为同学们学习新闻特稿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潘志贤,中国青年报社河南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省青记协主席)。
新闻从业20多年来,从事过很多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采访和重大典型报道,采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新闻报道,作品曾入选中师语文教科书和大学新闻学专业教材,曾获中国新闻奖、全国综治好新闻奖、河南新闻奖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好新闻特别奖等诸多省级以上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