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在新疆的广袤大地,以真实击破谎言,用报道传递时代强音;也是扛起责任的“第一书记”,用脚步丈量青藏高原的扶贫路,以笔墨点亮希望。如今,他仍在黄河之滨的甘肃,讲述着“扎根西部”的青春选择。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发,他怀揣“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十七年如一日,行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第26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河大追光者第六期,让我们走近这位始终“在路上”的河大人——尚杰,看他如何以坚守为笔,以初心为墨,把报道写在西北大地上,以行动诠释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与担当。
2002年9月,我背上铺盖卷,从家乡南召县出发,先是挤火车后是坐汽车,辗转来到开封明伦街85号,进入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启了大学生涯。
那一年,对于学校和学院来说,都有特殊意义。学校迎来90年校庆,我披着雨衣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观看《同一首歌》,大家高声歌唱“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学院是刚刚获批创建,我们是第一届学生,各专业区分没有那么明显,很多课都在一起上。
我一开始读的是广告学。这对于毫无艺术细胞的我来说,挑战太大。茫然无措度过大一,大二上学期在新闻班好友惠万里的介绍下,进入了学校广播站。
没多久,我发现自己采写的新闻,会变成声音在校园广播中播放,会变成铅字印在校报上,会编辑成文图出现在校园网站上……这种感觉让我陶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跑新闻。
真正带动我将爱好变成职业的,是学校宣传部的时瑞刚老师。他当时担任新闻科科长,把校园里新闻爱好者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外宣小组,一方面采写校园外宣稿件,一方面推荐到各个媒体实习。

时老师常常带着我们采新闻、改稿子。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搞新闻,要吃尽苦头、下足功夫。”写得好,他会夸奖;写的不好,他会严厉批评,要推翻重来。
至今还记得我和惠万里、袁瑞清一起到河南日报社、大河报开封记者站实习的场景。学校在开封最东边,记者站在最西边,相距10多公里,我们都是骑着自行车往返。夏天,酷热难耐,骑到办公室全身湿透;冬天,风如刀割,骑回学校手脚冻僵。
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都较着劲,比谁写的多谁写的好,一篇稿子能讨论上半天。后来也是凭着实习期间表现出色,大学一毕业我就进入了大河报社工作。离开了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但“吃尽苦头、下足功夫”的叮嘱,一直没敢忘。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主动请缨奔赴灾区,先是抢险救援后是灾后重建,一待就是8个月;2010年我到平顶山工作,千米以下的矿井下了几十个,每有事故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2017在河南日报社工作时,参加贫困村蹲点采访,选择贫困程度最深、山大沟深的卢氏县草店村,一住就是一个多月,采写了数万字的新闻报道……
到光明日报社后,我没想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会与祖国的西北紧紧相连。
2019年5月,我从北京出发,在西宁转机后,飞抵玉树。又坐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翻越了7座海拔3500米以上的垭口,才抵达了一个叫“囊谦”的地方。
这是上帝遗落在青藏高原上的一块宝地。辖区内蜿蜒的河流交织,巍峨的雪山高耸,无边的草原铺展,还有那淳朴的藏族老乡,共同绘就了神奇瑰丽的藏乡风景图。
但这里发展又极其落后。除交通不便外,这里气候恶劣,全县平均海拔3600米,高寒缺氧,人类活动受限;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才从部落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组织发育不完整;全县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却不足10万,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藏族人口超过97.5%,除了党员干部能够藏汉双语交流外,农牧群众只会用藏语交流,语言不通……
说实话,初到囊谦时,县城里没有书店、咖啡屋、电影院,甚至连个像样的餐厅也没有,感觉还比不过平原的一个乡镇,心里满是失落。
但我很快就调整了心态:既来之则安之,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担任香达镇多昌村第一书记。这个村与县城仅一河之隔,发展基础好。但村里的能人因为违法乱纪被法律制裁,因为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一下子成了全省挂号的“问题村”“落后村”。
在光明日报扶贫办以及县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带着驻村工作队和群众一起,修路架桥,维修自来水管网,安装太阳能路灯,发展特色种植,资助贫困生上学,带领着多昌村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并顺利完成村两委班子改选,推动村子发展迈入了正常轨道。

同时,我还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在光明日报开设“走笔囊谦——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专栏,记录这个高原小县脱贫攻坚进行中发生的历史变迁。
听说要开栏,报社一些同事替我捏了一把汗。一个偏远落后的贫困县,能有多少可报道的新闻?要知道,当地政府部门人手紧张,一个局也就三五个人,根本没有精力去准备文字材料,更不可能主动提供新闻素材。
怎么办呢?我采用了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下乡。我利用跟县领导同在一个食堂吃饭的机会,听到哪个领导下乡,就跳上车主动跟着去。
小半年的时间,我基本跑遍了囊谦九乡一镇全县的69个行政村。微信通讯录里,囊谦的好友越来越多。我与县领导,乡镇、村社干部,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致富能手都成了好朋友,这为我积累了大量的报道素材。

为了做好报道,我爬上4800多米高的草山,实地跟随农牧民挖虫草,一天下来腿都不听使唤;我冒着大雨,在泥泞道路奔波60余公里,赶到娘拉乡的小学采访控辍保学劝返的小学生;我背着被褥,赶到全县最北边的班多村,在农牧民家里与他们促膝长谈,了解到他们最真实的心声……两年多的时间,我在专栏里发表70多篇作品,参与制作了30多个整版的公益广告,报告文学《囊谦的变迁》广受好评,微博、微信、客户端新媒体平台刊发上百篇,极大提升了囊谦的知名度。
自己的付出也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我两次被青海省委省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光明日报社获得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囊谦扶贫结束,我未做停歇,直接奔赴新疆,开启了崭新的工作生涯。
彼时的新疆,正处在舆论斗争的最前沿,美西方持续炮制“种族灭绝”“压迫劳动”“钳制舆论”等话题,实现“以疆制华”的卑劣目的。
我和光明日报新疆记者站的伙伴们一起,奔走在天山南北、塔河两岸,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我们的所见、所听、所闻,用一手鲜活生活的事实来展现新疆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和各民族群众的安居乐业。


我们来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登上中欧班列,在滚滚铁流中记录新疆向西开放的铿锵步伐;我们奔赴喀什古城,在如织人流中,感受脏旧破古街区蝶变5A级景区的历史变迁;我们走访塔城地区额敏县,在榆柳巷捕捉到9个民族32户家庭亲如一家的民族团结故事……
我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目睹着大马力采棉机的作业速度,70万亩的棉花一周采收完毕;我们沿着沙海老兵的进疆足迹,赶到兵团十四师二二四团,记录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感人故事;我们在茫茫沙海中听着推土机挖掘机的咆哮轰鸣,记录下新疆第四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建设过程……
特别是2022年,我跟随报社派出的调研组一起,走街巷、入社区,进村镇、访乡野,探工厂、觅乡亲,记录各族群众的所思、所为、所获,亲身感受新疆1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历史变迁,触摸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新疆。
最终我们创作推出的《新疆,怎一个美字了得》《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新疆》被国内外上百家媒体转载,获赞无数,也在新疆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力地回击了美西方的攻击。其中,后者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去年8月,我又由新疆转战甘肃,在黄河之滨开启了一段新的工作之旅。
我初到甘肃时,报社和记者站同事已经敏锐察觉到,昔日“孔雀东南飞”的景象,正在被今朝“俊才西北栖”所替代,包括甘肃在内的西北正在着力引导青年学子扎根西部创大业。
我也全身心投入到这一选题的采访工作中来。我们先后走访了甘肃20多所高校,与招生就业处、往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面对面交流,了解西部引育用留人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做好这一题目,我们花费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七八月份采访,九十月份创作,又经报社“磨稿小组”反复打磨,最终于去年12月23日,我们刊发重磅报道《扎根西部,新时代学子这样选择!——甘肃高校毕业生西部创业的故事与启示》,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青年学子中引发强烈反响,“扎根西部”一时登上网络热搜。
我们的报道并没止步于此。在报社的统一部署下,继续推动这一主题报道走向深入。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媒体开设了“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专栏,在社会营造新时期到西部去建功立业的新风尚。

甘肃记者站更是踊跃参与。我们到敦煌研究院,面对面拜访“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这位生于北平、长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来到敦煌,“择一事终一身”,将一生献给了莫高窟。
我们在兰州大学,见到“劲草院士”任继周。上个世纪80年代,声名鹊起的他收到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抛来的橄榄枝,他却执拗地回答:“不去!我的根就在大西北、在大草原。”如今,这位百岁老人每天仍在为他惦念的大西北、大草原工作。
还是在兰州大学,我们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本世纪初,这位已在美国工作10年的科学家,收到导师寄来的书信,毫不犹豫回到母校兰州大学,筹建大气科学学院。如今,这位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把学问做在西北大漠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的成果怎么可能不是世界一流呢?”
……
正是在与他们面对面的交谈过程中,让我不由地反问自己: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该如何立足祖国西北大地,锻炼才干、增长本领?我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苟怀四方志,偏向边地行。”尚杰的十七年,是对这句座右铭最赤诚的践行。从青葱校园到雪域高原,从新闻一线到扶贫前线,他始终将脚步扎进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作为一名记者,他以笔为剑,破谣言、传时代强音;作为第一书记,他以心为灯,照亮贫困村的脱贫之路。他的职业生涯,诠释了“记录者”与“践行者”的统一。这份选择,源于热爱,成于坚守。他用行动证明:最精彩的报道,永远写在大地上;最厚重的人生,植根于人民中。
校友简介

尚杰,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届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曾先后在大河报社、河南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工作,现任光明日报甘肃记者站站长。曾参与过上百次危急险重采访,2019年5月被派往青海省囊谦县担任多昌村第一书记。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全国都市报好新闻奖、河南省新闻奖,两次获得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明理路北段379号 邮编:475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