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讯(记者 张静 通讯员 刘迪 李美慧)为展现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培养机制和学术成果,搭建新闻传播专业研究生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12月3日,第二届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河南大学开幕。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国40余所高校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与会讨论,喻国明、陈卫星、胡翼青、李红艳等学界专家进行主题演讲,为与会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呈上一场学术盛宴。
本次论坛由河南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新闻爱好者》杂志社协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论坛围绕黄河文化传播、乡村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媒体话语与社会变迁、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舆论传播、5G时代的出版业转型与再造等选题,收到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40余所高校论文100余篇,共有38篇论文入选论坛在线交流,9篇论文获评优秀论文。
“希望参会同学把握机会,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会议方式与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共同将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论坛越办越好。”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志军表达了殷切期望。
《新闻爱好者》杂志社社长张靖表示,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政治、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融合变革中的新闻媒体提出了新的命题。本届论坛的学术议题立足中原发展,持续深耕,力求以高端的学术成果鼎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闻爱好者》杂志将继续支持论坛发展,为论坛打造后续效应。
开幕式上,我院教授严励主持的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揭牌。该工作室将围绕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可以将学界和业界的优势相结合,探讨协同推进课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在主题演讲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作了题为《未来传播学研究的三个关键性课题》的主题演讲。他阐释了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四大基本纬度,指出媒介化、非理性因素、数据和算法等对传播机制的影响,以及专业传播媒体与传播工作者的角色转型。他指出:“传播学科研究的重点将不再仅仅是内容的传播,而是传播如何在未来重构社会生活。”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人类命运的技术解码》的主题报告,从技术哲学、媒介学等理论视角,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关照与审视,提出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台阶、智力技术是社会演化平台、人类社会的技术观等诸多具有启发性的判断。南京大学教授胡翼青作了题为《深度媒体融合的前景与困境》的主题演讲,对国家《关于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出台的背景、媒体融合的困境与出路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解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红艳的学术报告《“遭遇”乡土性:基于L村第一书记的调研反思》,立足田野调查,以个案剖析出发,提出从多元化路径考量如何在贫困村落脱贫后实现振兴与从乡土性问题的反思中讨论乡村社会的本质属性的问题。
在分论坛环节,共设置“乡村传播”“媒介理论与黄河文化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治理”“数字出版与视听传播”四个分论坛,采取线上线上结合的方式。论文作者介绍汇报论文观点,点评老师进行评议,交流充分而热烈。
据了解,中原新闻与传播研究生学术论坛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19年发起举办,旨在为广大新传学子搭建沟通交流的学术平台,追踪学术前沿,关注社会现实,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对促进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新闻传播学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业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