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讯(记者 于璧嘉 董志成)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话题盘踞微博热搜一整天,众多网友针对李子柒的“文化输出”展开热烈的讨论。
关于“文化输出”的讨论源自李子柒在外网的爆红。在YouTube上,李子柒拥有735万粉丝,她发布的美食视频,每条的播放量都在500万次以上。她的每条视频下面,是世界各国人民对李子柒的彩虹屁吹捧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甚至有人引经据典,用尼采的话来表达对李子柒的喜爱。
在今年9月下旬我院研究生开题报告上,一名研究生关注研究想做的选题是“李子柒视频文化研究”。其实,当这名研究生同学侃侃而谈时,一位年长的导师对李子柒其人还很陌生:“李子柒是谁?李子柒是干什么的?”
为何一位在农村制作美食的短视频博主能如此受欢迎?我院院长杨萌芽教授认为,新闻与传播学师生应该及时关注研究这一现象,国庆节后便组织我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恶补”李子柒相关视频及内容。12月9日下午,我院组织我校部分青年教师和学生把李子柒作为新案例搬到了研究生课堂上,就“李子柒现象”展开了探讨,试图从新闻传播学层面剖析这一文化现象。
理想化的田园生活呈现
田园、舒适、诗意、宁静,是多数人对李子柒视频的第一印象。冷色调的画面与慢节奏的叙事,营造一种舒适的田园生活,让观看者留恋其中。
我校2019级硕士研究生李贝贝对此深有感触。她提出,因为李子柒拍摄视频的环境在农村,所以食物都是纯天然的、氛围是宁静的,还能听到山泉的声音。画面高清,视觉上很舒服,能沉浸其中,放松浮躁的心情。
我校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井晓雪则认为,李子柒所呈现的美好田园生活和风光,是当代都市生活所缺乏的。现代人生活的空间是狭窄的,都是三点一线的,而李子柒给了城市中生存的人们一种想象,给他们有生气、有活力的场景呈现。
“人在现代生活中能够被交流被寻找的方式越多,人的内心是越来越孤独和焦虑的,视频则给人一种回归自然,逃离城市的感觉。”2018级硕士研究生张云,很容易便被李子柒的视频打动,他的内心十分向往这种田园生活,尤其是视频中展现的蕴含着温情和人文关怀的中国本土的人文自然与传统文化。
场景的美好只是李子柒视频的外在,真正吸引观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塑造的个人形象。井晓雪认为,李子柒是一个很有质感的人物,呈现出来的形象是质朴而真实的。她对劳动的欣赏,对亲情的眷恋,娴熟的手起刀落、做菜的程序,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本色。“她经受过城市的洗礼之后依然保持着认真、积极的人生观。”井晓雪说,“她之所以能打动外国人,是因为她的品质是全世界人类相通的东西,是因为她人性中闪烁的光芒。”
2019级硕士研究生彭冉也提出,李子柒展现了勤劳、能干的农家女子形象,视频中的美食从采摘到制作都是自给自足的,摆脱了商品化状态。她也不是一个人在生活,她有家人,有动物,跟奶奶一块吃饭,很温馨。
真实中的农村生活虽然并没有李子柒描述的那样唯美,但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大潮之下,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情感的栖息地。在杨萌芽看来,李子柒的视频恰好呈现了这三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在技术赋权的情况下,人与自然是可以达到和谐的。”
精良的视频制作
若将李子柒的视频传播拔高到“文化输出”,无疑是合格的,700多万的外网粉丝足以证明这一点。但她文化输出力量是有限的,因为外网网友评论很少涉及到中国元素,网友喜欢她大都是因为视频制作很精良,拍摄手法高超,“营造”了世外桃源的生活。“武侠小说的输出比李子柒的力量大。”2019级硕士研究生潘静波表示。
李子柒的视频并不是独立完成的,她的背后是一个专业的资本团队,每个视频都经过团队的协商与设计,旁白和字幕都是被设计出来的。“一个优秀的作品并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要经过用心的设计和制作,完全真实的东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2017级本科生徐建通说。
网友们都知道,李子柒的视频是设计出来的,但他们并不反感这种设计。
我校青年教师段晓华解释说,李子柒固定而凝练的镜头、巧妙的留白,给人舒适的观感,让人觉得非常好。“她的视频就像一篇最美的说明文,有用有料且走心,看似不经意的短片,其中有非常好的节奏感,水声、云影、切菜声、简单对话声,行云流水,相得益彰,如片中的配乐一般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节奏。”段晓华说。
井晓雪也提到,静止的镜头和流动的人,亲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显得很沉静、饱满。视频表达的感情虽然无声但是很饱满,让人觉得很温暖、很持久、很安全。
画面的精美是影像的核心要求之一,李子柒的视频画面甚至比一些纪录片还要精美。从构图到色彩,高度专业性的设计制作高出市场平均水平,这也为李子柒赢得了“大自然界的女神”等称号。
2017级硕士研究生黄达则提出,李子柒的爆红也离不开她的“慢”。“慢”有两个方面:一是时间慢,视频的制作跨越四季、制作周期长,一部视频经常需要半年才能出稿;二是空间慢,声音和画面营造的慢的氛围。
慢下来的视频节奏,带来的是诚意和真实。比如李子柒要酿酱油,她会从黄豆种起,然后记录下整个拍摄的时间跨度,网友看完这种视频总会倍感治愈。
李子柒接受采访时也曾提到,有些视频要拍八个月之久,中间许多技能都是后来学的,比如为了拍“活字印刷”,她花了近半年时间去学,最后才拍出木活字的视频。
创新的传播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传播传统文化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创新传播模式、推动乡村传播也一直困扰着传播学者们。李子柒案例的出现,似乎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实现了创新。
2017级硕士研究生余沐芩就这一角度对李子柒现象进行了分析。她认为,李子柒的这种形式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转换,她从美食、文化的角度进行乡村传播,打破传统媒体的固化模式,利用新媒体、网红效应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传播。
“乡村传播影像传播对扶贫工作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人们可以从视频中看到农村网红的内生性、原创性,并更多地关注农村网红和农村。”余沐苓说。
研究生黄达则从乡愁与寻根文化的角度对李子柒的创新传播进行了探讨。黄达提到,人们有寻根的传统,农耕文明的固定的生活状态与城市不确定性,寻根的思潮在这一社会断裂期被唤醒,比如80年代的寻根文学。李子柒的视频文本是现在的寻根文学,她承载了抚慰人心的作用,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根”的追寻和“乡愁”的创新表达。
“李子柒的创新传播,离不开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赋能。”相比于以上两位学生对李子柒视频内容方面的探讨,杨萌芽更注重技术对视频传播的赋能。他表示,李子柒的成就是由强传播、强支撑形成的,没有这些其成就很难实现。
“李子柒具有全球化视野,用的画面语言,所以传播力很强。她的视频植入了很多“病毒”式的传播要素,总有一个会打动你。”杨萌芽说。
“李子柒和资本方共同组成的团队要呈现的是什么?成功传播了哪些东西?传播的方法可以复制么?这种传播是否带来了价值观改变?现象级的爆款是偶然还是必然?背后有没有新的网络文化观形成?如何利用它来促进社会的沟通和治理?”在这堂研讨课快结束时,杨萌芽又接连抛出七个问题,希望我院师生继续关注研究“李子柒现象”。
“我们缺乏新的语言、观点、隐喻,用着过时的古老的叙事在形容新世界,我们缺乏讲述世界故事的新方法。”研讨会最后,杨萌芽引用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一句名言结束了本次研讨课。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