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天根应邀来我院开展以《中国新闻史探索的主线,逻辑与视野》为主题的讲座。我院数十名研究生及本科生到场聆听。讲座由我院广告系副主任陈文泰主持。
王天根首先特别强调新闻传播史当中的舆论史的重要性,以及舆论在新闻史中的呈现与展示。他将新闻舆论发展变动的主线概括为“枪杆子”与“笔杆子”的关系问题。“枪杆子”指的是武力,“笔杆子”指的是文化人。他认为,“枪杆子”与“笔杆子”是中国近现代舆论角力当中的两大内容。随后他以舆论史为依据,将历史上“枪杆子”与“笔杆子”互相较量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进行系统阐释。
“舆论最重要的作用是使社会关系重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舆论就是维新舆论和革命舆论”他说道。他将维新舆论与革命舆论进行对比,认为报刊舆论从维新到革命的主要目标是重新建构社会关系,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纬度阐述中国社会关系重构的条件。
他提出社会重心变化过程中的中心所在是社会性质及其历史定位的研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提出便是历史研判的重要结论。随后他从社会重构的关系,社会共识的达成与社会秩序的建立等一系列角度出发,梳理中国新闻舆论史的脉络。同时他指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点,分别是国家与战争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战后国家重建问题。“要顺从民意。”
谈到中国新闻舆论史研究的学理参照,他认为理论当从历史中来,而非完全是学理的逻辑建构,“解读社会的纬度有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解读社会意义上,政治经济往往联系在一起,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说道。他结合伯明翰研究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研究方式,分析其对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参照意义,强调新闻传播史研究离不开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
当说到中国新闻舆论史的探索方法,他用鲁迅与许广平之间通信的例子,生动讲述传统的版本校勘在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某些领域依然适用的原因,指出重视数据统计及适度的抽样等方法在报刊史学中的应用,并强调要利用口述史料讲好编辑部的故事,同时注意报刊在空间结构上的整合。
“只有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看到国际传播的秩序和意义,才能更好探索中国新闻传播的特征与取向。”他说道。对于中国新闻舆论史研究的视野,他探讨了全球或区域传播资源及传媒秩序问题,分析早期的文明据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强调近现代报刊史学的应当具有东南亚视角。
最后他总结道,中国新闻舆论史的探索离不开学术研究的学理参照,路径的选择及其方法的把握,同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值得重视。
王天根,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担任《安徽大学学报》编委、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学术兼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列颠图书馆藏中国近代珍稀文献辑录、校勘并考释”、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探索”等多个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教育部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育名师。
学生记者:龚新如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