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李彬教授应邀为我院2025级新生开展“开学第一课”系列讲座,畅谈文化思想,分享读书体悟,为同学们开启了学习审思的新视角。
当天上午,李彬教授在友兰学堂北楼B305室,为2025级研究生讲授《新中国新文化》。讲座由高红波副院长主持,院党委书记乔石豪、新闻系教师张珂到场参加。李彬教授借梁漱溟、任继愈“两件大事”阐释“新中国”之由来,并以《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新文化”的界定——“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来解释何为“新文化”。沿着“革命—建设—新时期—新时代”四段轴线,他以《红色娘子军》《梁祝》等文艺样本为例,阐明新文化的灵魂是“马列真理,革命初心”。
互动环节,李彬教授与现场师生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展开深入交流。他强调,要警惕“失魂落魄”的庸俗抒情,建议大家重读毛泽东“老三篇”,在《为人民服务》中体认人民立场,在《纪念白求恩》中淬炼国际主义精神,在《愚公移山》中习得坚韧不拔的叙事意志,从而全面学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15日晚,在友兰学堂北楼B406室,李彬老师与2025级本科生畅谈“新闻与读书”。讲座由王鹏飞院长主持。
李彬教授从“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切入,引用“可以无师自通,不可无书自通”的观点,提醒同学们远离“维生素片式”的速成读物,多“吃”经典、古典、好文笔的“五谷杂粮”。他以“实践论”为方法论,强调应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钱学森提出的 “六大素养”,他进一步指出新闻人应拓展能力边界,具备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物理学、新闻学七个方面的综合素养,通过研读专著、关注权威媒体,不断提升政治素养,提高 “新闻四力”。



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交流围绕非虚构写作、政治与新闻的联系、新闻人的信仰与职业道德、新闻如何兼顾深度与“网感”、国际传播形势等话题展开。王鹏飞就现代化的读书方法与经典阅读方法进行对比阐释,鼓励大一新生走出高中时期背诵式的阅读,培养更深层次的阅读理解能力。李彬教授还特别指出了电子阅读的潜在局限性,鼓励同学们多接触纸质书籍,以丰富体验、深化思考。
本次系列讲座从文化认知与专业素养两方面,为2025级新生开启了学习的新篇章,将引领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与实践中传承新文化精神,提升专业能力,为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