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的要求,根据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和工作要求,2025年6月19日至21日,我院组织出版硕士参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此次活动由我院出版系青年教师李贝贝、崔家勇、何江移、雷珏莹领队,一行30余人先后参访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印刷博物馆、北京印刷学院等,深入了解全球出版业态,体会印刷技术源流,感受出版前沿教育。
一、BIBF研学:探索出版生态与文明互鉴
研学团队首站抵达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走进世界第一大国际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师生一行聚焦书展主体展区,透过多元文化展品与数字化技术,直观感受出版作为文明传播载体的创新形态。
在展会上,研学团队深入展会现场与各出版单位工作人员开展访谈,了解国内外出版行业前沿信息,在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展区,同学们向出版与国际合作部副主任温惠娟咨询社内出版物版权输出相关信息,感受版权输出作为文明互鉴桥梁如何推动中国学术成果融入全球知识网络;还向河南大学出版社等高校出版社现场咨询,了解其将承载中国文化的出版物推向世界的举措。通过对国际版权贸易的实地调研,同学们在展会现场的沉浸式互动交流与跨文化出版实践中,打破了对出版流程的认知边界,逐步形成对出版物跨国传播机制的系统性认知,高质量践行了出版理论知识。
在“网络文学专题展”的沉浸式体验区,阅文集团讲解员引导同学们戴上VR设备,只需手势轻触、滑动即可进行互动式阅读体验;同学们在三维场景中与经典漫画角色实时互动,感受数字技术驱动下的阅读交互场景。出版专业学生梅钰函在亲身体验AR阅读模式后,感受到技术赋能下的出版创新正推动受众从内容接收者向叙事参与者转变,这种“参与式出版”将催生跨媒介叙事的新生态。
为汲取更多行业实践经验,同学们选择与代表出版单位参展的河南大学出版专业校友进行访谈,以获取更多行业前沿信息和行业发展动向。对于同学们的求知和请教,校友们慷慨分享从业以来的心得体会,并对同学们专业探索给予鼓励。
二、中国印刷博物馆站:开拓多维学术视野
第二站,研学团队走进中国印刷博物馆,巨型青铜活字组成的墙面如同翻开的书页,向来访者叙说印刷术的悠久历史。
跟随博物馆讲解员的脚步,同学们依次踏进一楼展厅“印出东方——印刷书的根在中国”与二楼展厅“印行天下”,同学们透过甲骨文、青铜器等文字载体实物与数千年前书写原始文字的古人的思想跨越时空相遇;唐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实物,让同学们追溯千年时间见证印刷技术的发明与更新迭代,千年前古人的文化生活通过印刷文字一一展现。展厅内近现代印刷机与历史文献的并置展陈,同学们感受到“传统印刷-机械印刷-数字印刷”的技术迭代,从铅字排版设备与数码印刷模型的鲜明对比中,感知技术迭代对出版生态的重塑逻辑。
印刷博物馆之旅,同学们在历史的纵深中感受技术与文化的交织,理解出版业对民族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丰富出版学术研究的文化史视角。
三、北京印刷学院毕昇书坊站:感受实体阅读空间美学
第三站,访问北京印刷学院,参观学生创意出版作品。研学团队在北京市示范书店毕昇书坊观看了北京印刷学院师生合作完成的成品图书、学生独立设计的文化创意产品等,这些装帧设计、内容排版精美的图书作品创意十足、表现力极强。
毕昇书房店长魏老师为研学团队介绍了书店内的仿古印刷机,同学们在魏老师的指导下使用这台仿古印刷机体验了雕版印刷工艺,在刷墨覆纸间触摸传统出版温度。最后,研学团队来到阅览区域,在这里存放着种类丰富的中外文图书,能够极大满足学生阅读需求,而安静舒适的阅读空间大大提高了读者阅读体验。毕昇书坊作为“活态实验室”,为同学们的出版实践提供生动样本。同时就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问题,与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教师交流研讨。
此次研学通过BIBF、印刷博物馆、毕昇书坊等多场景实践,构建了“理论-技术-应用”的专业认知闭环。经过此次研学活动,师生们深刻认识到,数字时代出版人才需兼具文化根基与创新思维的复合素养。学院将以此次研学为契机,持续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学生在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中夯实专业根基,以创新能力培养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在BIBF期间,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学院协办2025国际出版企业高层论坛,我院院长王鹏飞在会上以《人工智能重构青年阅读生态》为题做主旨报告。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明理路北段379号 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