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晚,我校党委副书记张宝明在学院二楼会议室举办了题为“《新青年》的传播与相关问题”的学术讲座。我院院长杨萌芽、副院长王鹏飞、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金康及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院长杨萌芽主持。
张宝明以“《新青年》与思想启蒙”、“打造杂志界的金字招牌”、“失去‘精神股份’之后”三部分为基本框架,从知识经济学的视角具体阐述了《新青年》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张宝明通过大量史料梳理了《新青年》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其从创刊初期的艰难经营到辉煌时期的月销过万,再到最后同仁分裂彻底休刊的抛物线式发展。张宝明指出,《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面临经费短缺、出版人才缺乏、稿源不足、质量堪忧等诸多窘境。然而,他没有退缩,而是以恒久不变的初心克服重重困难,将《新青年》打造成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一个划分时代的刊物。
张宝明指出,《新青年》十分重视广告宣传,借助“明星效益”和在全国设立多个办事处来扩大自身影响力;采用优稿优酬的方式广泛征集稿件,提升内容质量;通过多购多折的营销策略来扩大销量。另外,《新青年》还实行“精神股份制”和每期轮流编辑制度,形成了以编辑部为中心的统一战线。因此《新青年》得以突破创刊初期的种种困境,实现华丽转身。
谈及《新青年》最终休刊的原因,张宝明认为,陈独秀因加价问题与大股东群益书社产生矛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陈独秀转向公开谈论政治导致同仁关系的紧张加剧了《新青年》走向颓势,于是,一代名刊精神不再,启蒙之花凋谢在春城广东。
讲座最后,杨萌芽与张宝明就本次讲座主题展开讨论,并延伸到商务印书馆等其他近代出版机构的相关研究。杨萌芽表示,张宝明教授的讲座史论结合,讲解脉络清晰,将社会经济学、文学史、思想史等多学科贯通,研究视角独特且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