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21日,2025国际传播年会暨教育国际传播力学术交流会在我校郑州校区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出版学院、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协办。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媒体机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科研院所的近160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汇聚一堂,共话国际传播领域前沿议题。
校党委副书记杨萌芽致欢迎辞,他介绍了河南大学的百年历史传承以及学校在国际传播与跨文化研究领域的鲜明特色。他表示,借助智能技术提升国际传播的精准性、有效性,已成为各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命题。期待与会嘉宾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聚焦智能传播新趋势,探索精准传播新路径,以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推动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鲁新表示,教育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众智、聚合力,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希望国际传播分会继续发挥好平台和纽带作用,激发更多创新活力,产出更多引领性成果。
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河南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王华星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已转向质量突围的新时期,迫切需要大批“懂技术、通文化、精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呼唤教育界、科技界、传播界的深度协同,共同构建技术赋能、人才支撑、价值引领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理事长孙有中表示,国际传播分会的使命是搭建国际传播教育研究与实践平台,其独特定位在于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分会将持续汇聚学界业界同仁,为培养理解中国、沟通世界的国际传播人才,助力提升国家国际传播效能作出更大贡献。
主旨演讲环节由孙有中理事长主持,七位专家学者围绕AI时代的国际传播、高校国际传播教育实践、对外传播格局及策略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中国日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原副社长周树春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断想》为题发表演讲,强调在“数字共通”的新语境下,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是让“中国变酷”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智能科技赋能文化传播,既能生动展现创新型大国形象,更能为中国迈向全球科技与文化引领者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人不学外语行不行?”“把元首外交和民间往来交给AI行不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详细阐述了中国政治话语表达的特点和文化翻译面临的挑战,指出翻译和国际传播工作者应强化议题设置及传播资源配置能力,用好用足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精准的文化转译和创新的话语表达助力中国故事广泛高效传播。
中国驻奥地利使馆前科技参赞、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科技外交专家委员会中奥专委会主任委员、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雷风云强调了中国国际传播海外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并提出人工智能除数据、算力、算法三大要素外,还应补充“情怀”这一关键维度——有情怀的AI能造就更美好的社会。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程曼丽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和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并与其他新兴技术一同推动国际传播领域出现新变化,包括后发国家优势得以显现、信息权力重构成为焦点、人类共同价值重塑成为可能,导致全球传播力量对比变化,并由此推动国际传播格局的重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国际传播分会副理事长周庆安指出,国际传播实践教育中必须把握“社会”“功能性开发”“跨学科交叉”三个关键词,从“语言+”“政治经济+”“技术+”的复合维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在场、在理、在线的教育,推动人才综合培养和整体效能提升。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着重探讨了地方高校国际传播教育的发展思路。他表示,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就要立足河南的地域特征,延续河大百年的地方国际交流传承,在知识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智媒时代的国际传播三个方向上努力突破,建设可持续的地方院系特色。
《教育国际交流》期刊总经理张鉴介绍了《教育国际交流》期刊的定位、功能及内容版块特色。他指出,高校国际化评估存在滞后、单一、主观的现实痛点,应通过应用多维评估模型框架、扩充同行专家参加评议、共建开放数据集等方式,推动行业标准化,形成教育国际化评估的生态联盟,助力行业共同发展。
在“人工智能与精准国际传播”的主题下,2025国际传播年会设置六大分论坛。
“国际传播学科建设”圆桌论坛中,来自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华商学院、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国际传播中心等院校及媒体的专家学者,聚焦各高校国际传播教育的发展历程、规划及发展成果,就中外合作办学、智能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教育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国家形象与媒介话语”分论坛以数字平台乡村短视频、俄罗斯主流报纸中国形象等为研究对象,剖析国际叙事与话语体系建设等核心问题。“跨文化交流与数字传播”分论坛围绕外宣翻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修辞等议题,探索跨文化传播创新路径。三大研究生专场分别以“数字技术与国际传播”“文化软实力与对外传播”“语言传播与翻译实践”为主题,聚焦AI对国际舆论的影响及治理、文化软实力建构策略、AI时代开展翻译实践研究的创新路径等具体问题。来自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的15位教师担任主持人、评议人,对宣读论文进行了细致严谨的点评。
9月21日上午,国际传播创新论坛拉开帷幕,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传播分会秘书长吴梅红主持。来自知名高校、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八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从当前国内外传播领域的新形势出发,就创新传播路径、地方实践经验和传播效果评估等多个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河南国际传播中心负责人、大河网总编辑张培君聚焦甲骨文IP,分享了通过学术大众化、表达年轻化、借嘴叙事化的方式让“冷门绝学热起来”的实践经验。
围绕人工智能和国际传播的关系,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主任李旭主张通过重塑传播理念、推动技术赋能、提升信息服务等路径,展示地方形象,积累地方经验,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福建省国际传播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赖晗介绍了打造“四海传福”跨域传播品牌的创新思路,强调应积极主动应用智能技术,开拓省级媒体国际传播新样态。
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副主管周奕灼结合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海南经验”指出,要造好自主发声三大平台、用好借嘴发声三大渠道、建好对外发声三大支撑,加强省际协同、国际协作,构建全媒体传播主阵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汤景泰通过传播数据解析全球媒体的核心议题与叙事框架,评估其议题引领能力,在AI深化平台化传播的背景下为最大程度发挥主流媒体传播效能提供了建设性建议。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雪主张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开发自主可控、价值正确、数据准确,装载中国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的“知中国、通世界”的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
北京外国语大学非洲学院院长李洪峰指出,应当以诠释“携手推进现代化”为内容抓手,以中非文明互鉴与人文思想交流为内涵支撑,以数智手段催化新闻和文化产品的创新与传播,将支持非洲本土叙事作为我国对非传播的新维度。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璟慧全面分析了现阶段AI存在的问题,提出AI传播时代的文学将走向更智能、更开明、更国际化、更人文的方向,倡导以人文视角引导AI技术健康发展,共同探索AI传播时代文学的新可能。
论坛最后,孙有中理事长致闭幕辞。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他对立足于各地实际的地方研究给予高度评价,表示未来中国的国际传播要开好人工智能这艘快船,既要把握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也要注重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引领,在学界和业界的密切合作中,共同探索国际传播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为提升国家国际传播效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本次盛会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为各界搭建起沟通思想、凝聚共识的桥梁,探讨了如何以地方叙事为根基、以智能技术为引擎,更加生动有效地推进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作为主办方代表,王鹏飞院长表示:“本次会议设置了多维度的议题,体现出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是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会议为提升国际传播的精准度、感染力,加快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明理路北段379号 邮编: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