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下午,明德·新传讲堂系列报告第五场于我院一楼东报告厅开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龙做了题为“新常人统治的来临:AIGC与传播研究”的讲座。讲座由我院党委书记乔石豪主持,我院教师许莹、刘杨、张国伟、刘英翠、赵佳鹏等及多名研究生、本科生积极参与到此次思想盛会中。
讲座围绕ChatGPT与传播研究展开。关于如何理解ChatGPT,刘海龙提出并解释了几个基本问题:“什么是ChatGPT”“ChatGPT如何说以及说什么”“ChatGPT为何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等。刘海龙指出,ChatGPT本质上是基于概率推断的生成式预训练自然语言模型。ChatGPT的兴起只是一个营销事件,而如今,ChatGPT凭借对元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在交互中的学习能力,已成为AI行业的热门话题。然而,ChatGPT还处于成长阶段,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它的内容生成只是基于对语言关系的概率判断,无法关照整体的意义等等。
由此,刘海龙过渡到本次讲座主题的关键词——“新常人”。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海德格尔的“常人”涵义:“我们把共在的一种倾向称为庸庸碌碌,这种倾向的根据就在于:共处同在本身为平均状态而操劳……为平均状态操心又揭开了此在的一种本质性的倾向,我们称之为对一切存在可能性的平整。”刘海龙之所以把ChatGPT定义为“新常人”,是因为它所生成的内容是由已有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得出的平均值,是一种新的存在,并且会长期与人类共存。
讲座过程中,“机器人为何能做到24小时待命”引发了新的哲学思考——“ChatGPT的出现是他者的消失还是新的他者”?刘海龙指出:“人类对‘他者性’持排斥和否定态度,但人类总是通过他人来承认自我的主体性。当机器人的能力超过人类,人们会越来越依赖机器人,久而久之机器人就会成为永远在场的凝视人类的大他者。”
刘海龙接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ChatGPT的知识生产。他认为,ChatGPT的知识生产依赖于提问方式,换言之,要想通过ChatGPT 得出优质的知识,就需要提问者提出优质的问题,这也意味着ChatGPT 的发展对人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hatGPT的兴起,给传播研究带来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刘海龙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他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和充满哲思的学术观点,不时引起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在互动环节,年轻学子纷纷举手提问,刘海龙逐一作出耐心详细的解答,现场充满学术对话的生机与活力。最后,乔石豪书记做了总结发言,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学生记者 万妍 张顺齐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 旧版入口>>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明伦校区 邮编:475001